课程
第六届土木建筑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SE 2022)
通过研讨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
说明:2022/05/21 08:00~2022/05/21 21:00直播
117人报名学习
免费
- 介绍
- 评价
- 讨论区
第六届土木建筑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SE 2022)
2022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大会简介
第六届土木建筑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SE 2022)由广东工业大学主办,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AEIC学术交流中心承办
会议主要围绕“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建筑材料”、“结构抗震”、“监测检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建筑材料、结构抗震、监测检测、岩土工程,地下空间工程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通过研讨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承办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AEIC学术交流中心
协办单位:广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内蒙古大学、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河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湖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许昌学院、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特邀嘉宾
陈湘生,教授/院士/外籍院士
深圳大学/中国工程院/俄罗斯工程院
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和建井工程著名专家,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先后在淮南矿业学院(现“安徽理工大学”;“77级”,建井工程)、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柏林工业大学(师从德国著名教授Eischmir教授,隧道工程)、鲁尔大学(师从国际地层冻结协会前主席H.L. Jessberger教授,人工冻土力学)、剑桥大学(师从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前主席、著名土力学专家Andrew N. Schofield教授,寒区岩土工程)和清华大学(师从濮家骝教授,岩土工程;在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学习或访学。
毕业后先后就职于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1982.02-2001.01),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01.02-2018.02),2018年3月加盟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现任该学院院长。
40年来他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60余项、主持完成总投资超过1670亿人民币的国家或省级重大工程项目6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奖励14次,詹天佑土木工程奖4次、茅以升工程大奖1次,获第三届中国优秀科技创业奖。出版专著9部(独著5部),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
报告题目:新型韧性隧道结构预制与装配成套智能技术系统之研发
姚仰平,教授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 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士嘉书院院长,昌平区政 协副主席。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本科生课程《土力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等土力学》被评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第18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工业建筑》等学术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1年关于超固结土本构模型的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编写《土的本构关系》、《土力学》、《高等土力学》等专著及教材9本。
报告题目:机场防灾及智能建造
杨光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院
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水利水电工程),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水利厅首席科学技术顾问。
杨光华长期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技术工作,获得6项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荣获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水 利部5151人才工程首批部级人选、广东省南粤百杰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等。是我国岩土工程最高水平讲座—黄文熙讲座第24讲主讲人。
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等编委。在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兼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和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及土的强度与本构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
在土的本构理论、深基坑工程、地基基础、边坡分析等方面开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
参与或主持了几百项工程科研、设计和咨询项目,包括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广州地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的科研;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广州康王路隧道塌方、佛山地铁事故、汶川地震水库震损等应急抢险和事故调查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广东省地方标准2项,参编、审查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方标准多项。培养毕业博士、硕士40多名。
报告题目:构建土的本构模型的新方法—广义位势理论
谌文武,教授
兰州大学
谌文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享受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兼职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物保护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或子课题9项,横向课题5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发明专利7件,参编土遗址保护国家技术标准1部、行业技术标准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报告题目: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谭平 研究员/院长
广州大学
谭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兼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00年在湖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2-2006.1分别在华 盛顿大学与纽约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国际减震学会(ASSISi)亚洲区协调人,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隔震专家组成员,住建部科技委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团体职务,兼任《华南地震》副主编,《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8项,发表期刊文章300多篇,获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9项,主编参编国际国内标准10余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 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人才工程。
报告题目: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
邹维列,教授
武汉大学
邹维列,武汉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土木院前副院长。现为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及加筋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分会委员、湖北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岩土学会副理事长、《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 “863”计划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编入国标《吹填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51064-2015)等2部规范,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水-力特性演化及其边坡加固实践
梁发云,教授
同济大学
梁发云,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获得者。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以及《岩土工程学报》和《中国公路学报》编委等学术兼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和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同济大学“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奖等教学奖励。
报告题目: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海上风机承载特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于清亮,教授/副院长
武汉大学
于清亮,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兼职副教授。国际SCI权威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编委,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副主编,Materials编委。主要从事:(1)水泥基材料基础理论及微结构调控研究;(2)先进混凝土结构材料研究(纳米改性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轻质混凝土);(3)极端态混凝土结构材料耐久性能研究。近10年来主持或重点参与荷兰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基金项目及企业联合科研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中荷合作国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项目一项。目前主持武汉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企业产学研联合科研项目等课题研究。截止到目前共申请3项发明专利,发表研究成果专著(章节)3部,130余篇期刊论文(其中含115篇SCI期刊论文),9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
报告题目:可持续抗冲击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
裴华富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裴华富,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部长助理、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副秘书长,入选辽宁省首批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科技之星,大连理工大学首批"星海青千"学者,辽宁省科协“海智百人计划”专家等。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现场监测委员会 TC220 委员、国际岩土减灾联合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历史灾害调查评估组专家召集人。同时,担任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等期刊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担任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核心成员。荣获香港理工大学首届杰出青年学术校友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OSMG会议最佳论文奖等。
报告题目:岩土工程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与分布式感测体系探索
谢建和,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谢建和,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武汉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新材料及复材结构的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MPOS PART B-ENG、COMPOS STRUCT、J COMPOS CONSTR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近60篇(H指数为25),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专利20余件,起草广东省和广州市地方标准4部。获202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9)和广东省优青(2014),入选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报告题目:FRP筋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构件耐久性研究进展
会议安排
受疫情影响,第六届土木建筑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CASE 2022)调整线上视频会议(依然保留主讲报告、口头报告及海报展示环节)。
联系我们
大会秘书:凌老师
咨询邮箱:ICCASE@yeah.net
手机/微信:13902297125
*扫码添加凌老师微信烦请备注“ICCAS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