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所以我把目光转向了外部资源,想着通过百度和小红书来找到口碑比较好的公司。
其他小机构我也了解过,甚至我们学校的校园论坛里也能看到一些学长学姐发的辅导帖子。这些类型的辅导虽然看着便宜,但我发现它们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性还是有所欠缺的。
对比了一下网上各种机构,感觉你们比较正规,也有注册信息,就最终选择了艾思。除了机构正规,艾思给我的另一大印象就是尊重学生。
另外的某家机构一上来就想营造一种焦虑感,说我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对比很明显。我很反感这种故意给人施加压力的做法,非常不尊重人。
大概三个月后,我交出来一篇比较完整的一篇实证分析了,辅导老师看完后大夸一顿,我觉得老师是有鼓励我的成分在的。
但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我那个时候心里特别开心。
其二,就是当我的论文初稿出来之后,辅导老师带着我梳理行文结构。
我第一次写论文,还没摸清门道,有很多地方写得不好。老师指出我行文结构混乱的问题后,带我仔细地过了一遍论文。
从开始的标题到最后的一句话,老师非常耐心地跟我分析问题所在。
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有过不同的想法,然后我们会一起平等辩论。
在保证论文的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老师给到我很大的思考空间。在这种平等的学术讨论氛围中,我不再是单纯地接收和输入,而是有了反馈和输出。
这种模式下,我得到了更快的成长,论文也顺利定稿了。
经过数次改稿返稿,这篇EI论文最终得到了录用。
回看辅导的一路,我觉得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中我得到了系统且完整的学术训练。
现在对于论文脉络、行文格式、投稿标准这些事情,我都有了更充足的经验。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还去参加了一些建模比赛。同时我们有些大课的作业,也要求写学业论文。
在这些场合里,再次遇到选题、数据、框架等等问题时,我就更加从容。和其他同学相比我显得更加熟练轻巧,这就是有和没有实打实学术经历的明显区别。
除了获得一篇录用论文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收获是这次尝试本身。
我这篇论文的主题和行为金融学有关,这个专业也是我们学校近几年才分出来的方向。
和金融学经济学的其他研究方向相比,行为金融学这个方向显得有点小众和冷门。在选题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方向很有趣,想去钻研一下。
无论是热门还是小众的方向,要自己尝试之后,才知道是否适合,是否能从中找到成就感。
研究生入学之后再去试的话,试错成本太高了。
所以在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参与学术、进行科研实践,其实是一种低成本试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段科研实践经历的价值,远比文章本身要来得高。
论文发表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为金融学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艾思云课堂